生活点点

  • 巴黎,很烦人

    巴黎,很烦人

    巴黎,在人们的眼中是浪漫、时尚、艺术的代名词。这些不无道理,文学巨匠们笔下的巴黎,就是一个充满艺术文化的城市。这里不单孕育出非常多的文豪、画家、剧作家,而且也吸引全球各地的艺术家到此生活。更别说展览,因为每年在巴黎举行的艺术展览数以千计,对于喜欢看展览的人来说,其可挑选的就如商品一样琳琅满目,甚至多到让人应接不暇。而影视作品、时装秀更是将巴黎推上了时尚的浪漫之都。但是这个光彩照人的巴黎,生活着一群普通的民众,他们构成了这座美丽的都市。

    这几天,在地铁上断断续续的读完了旅人毕远月作品的《巴黎,很烦人》。书中内容朴实,没有影视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奢华生活、浪漫经历;有的,只是巴黎市民生活中七零八落的琐事。

    吻面礼(Bisou, Friendly kiss),与女性见面时要“碰脸”,左右各一下,不管是否第一次见面都这样,亲密朋友之间甚至左右各两下,也包括男性与男性之间。如果是一次聚会结束,即使朋友很多,离开前,还是会有吻面礼,这样常常会继续再花了数十分钟的行礼,给大家继续互相攀谈。

    怪味,到了夏天,地铁里的怪味异常的多,这主要混合着霉味、尿臭和人类浓重的体味。尿味?对就是尿味,巴黎地铁站就曾经被媒体骂做“巴黎的裤裆”,因为你可以在流动的人群中看见有女子若无其事的蹲着撒尿。曾经听说,中世纪的时候,女性的长裙还有另外一个功能,那就是直接蹲着撒尿,当时听到这个,让我非常的诧异,但之后想到,在当时的裙子构造下,女性为了解手而马上脱下繁重的长裙是在是辛苦,因此直接解手也能理解了,可是现在这个年代厕所到处都有的地方,这样的解手,确实让人诧异。

    香水,法国香水世界闻名,但是为什么法国人喜欢用香水呢?其实和上一条还是有联系的,因为乱解手呀,电影《香水》曾反应当时的法国城市充满着腥味、臭味,使用香水是可以掩盖这些味道。其实,很多法国人都说,用香水的主要原因是法国人不爱洗澡,据说十七世纪的法国人认为洗澡是对灵魂坚韧的考验,这是一种有害健康的行为,即使路易十四也坚信如此,当然现在的法国人,基本上一天洗一次澡啦。

    假期,每年的八月是法国的假期,从上到下,包括总统都在放假,政府服务部门只留一些基本的人员。这个时间,最好是不要生病,不然即使这个全球医疗设施最一流的国家,也不能保证能马上解决你的病情。

    罢工/游行,法国人的罢工就如家常便饭,开心也罢工,不开心也罢工,各行各业的人都有罢工,甚至国外团体也会组织类似的罢工游行,之前由于利比亚问题,利比亚在法的居民还组织过一次,还有就是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留学生组织的万人游行和之后巴黎华侨就安全问题组织的反暴力游行。这种罢工游行虽然每次有都警察跟着,但基本上,都很安全,不会出乱子,而且对于某一行业的罢工,其他行业的人表示很淡定,比如说,这次公共交通系统人员罢工,影响出行了,下次银行业罢工,影响交易了,大家都互为人质,都表示理解。这样却会给政府留下很多压力,不过并不是每次罢工游行都能得到政府的妥善解决的,也有没有达到目的而结束的。

    时间,法国人有专门的“法国时间”,比如邀请人家来家里吃饭约了7点,法国人肯定会迟到15-30分钟。而且,传统的法国人在到别人家做客的时候,即使再累也会熬到午夜过后才走,以不打扰主人的盛情和雅兴。

    出租车,打车不用招手,靠电话预定,或者在附近的的士等待区上车。因为巴黎的的士基本上通过前面两种方式定了,所以在路上打车,即使看到车子里没有别人,但是基本上车顶的车灯都暗淡一些(也有红灯的),因为这些车子都被别人预定了。当然不排除运气好的时候,遇到一辆亮着闪亮的黄灯或者绿灯的车辆。巴黎的出租车并不是由出租车公司提供汽车,而是个人到出租车协会办理出租车证,就如电影《疯狂的士》一样,因此巴黎的出租车的款式不一,经常可以坐上超级豪华的奔驰、宝马系的的士,当然这种价格相比其他的车子会贵一些。

  • 关于微博与微信 – 韩寒

    关于微博与微信 – 韩寒

    新年答朋友问(1)
    原文地址:新年答朋友问(1)作者:韩寒
    有读者留言问,开了不到一年的微博,粉丝数在前一阵子超过了千万,作何感想。同时还问我用不用微信,觉得如何,号码是啥。除了“号码是啥”以外,我的回答如下:

    个人觉得把微博粉丝数太当真是一种自欺欺人和自我催眠。别人我不评论,至少我这数目中,一定有不少僵尸粉、莫名其妙粉和不活跃粉。总之肯定有水分。我也不怕自黑,这世上哪会有那么多人真正愿意“粉”你。当然,只要你愿意,只要网站乐意,你把自己的粉丝数目整成多少都没问题。

    微博当然有它好处,他让新闻不再容易封锁,让言论更加自由,在一些非常时刻总是只剩它能用。但同时,它让我们置身虚妄,如果哪天说句什么话或者摘录了个段子转发了几万,你会觉得满大街都在传诵你的名句,赶上个什么事件,人们总是情不自禁投身其中,而且会以为塔克拉玛干里的仙人掌们都在讨论这事。

    反正我的感觉是——如果沉迷其中,除了一点点启发和在其他地方也能看到的资讯,你收获的全是情绪;如果你想保持客观冷静,又会在甄别各种消息的真假里花费了太多时间。你刷了半天,觉得知道了不少大道小道消息,第二天全忘了,反倒是和朋友的一次长谈,和家人的一次聚餐,和女儿的一次外出更能触动人。微博的生态和中国社会其实差不多,千分之一的人本来就有点身份和话语权,千分之四的人用心在经营自己,剩下千分之九百九十都是草民,风吹草动一地沙子,乐观的草会以为自己是风,悲观的草会觉得自己是沙。至于那还有千分之五去哪了……他们正在冒充那千分之一。

    现在打开微信的概率的确比微博多不少。朋友圈里也越来越热闹,反正我身边不少属于那千分之九百九十的人都在朋友圈里找到些存在感。好歹能被该看见的人看见,不至于像在微博上那样一直零转发零评论被忽略被遗漏。在微博上,你要是一介草民,也无心让自己更有名,你说对一万句话往往是没人看见你的,但你要不小心说错一句,很可能被拎出来游街。届时你晒的生活反而变成你的各种困扰。至少在朋友圈里你是随心所欲的。在微博上,你常常要出演一个更好的,更符合他人需要的自己。但随着王朔白岩松马云杜月笙甚至本人的各类句子出现在朋友圈里越来越多,我也觉得有些厌烦。有时候看见一个挺了解自己的朋友突然对着一句挂着我的名字但明显不会是我说的话动情点了一个赞的时候,还挺百感交集的。常能发现一个人以两种面貌出现在微博和微信中,比如今天还看见他在朋友圈赞晚上吃的狗肉火锅,明天就看见他在微博上对吃狗肉的口诛笔伐。这里没什么给腾讯做广告的意思,腾讯也做了不少烂东西。至于其他几个网站的微博,去看了两眼,虽然我也都有“千万”粉丝,但笑笑而过就行了。我怀疑他们的活跃用户还没我小区的人多。恩,依照某些互联网公司的算法,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了三十万字了。如果微博能经久不衰,我很期待第一个粉丝数目超过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并直奔地球总人口而去的巨V的出现。

    作为一个写作者,拿着一部非智能手机多走一些地方是挺必要的。我做的还不够多,走的还不够远。人生虽是消磨时光,但消磨亦有道。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和反思,有这么多生机勃勃的面孔和美景,希望今年能在两块屏幕上耗更少一点时间。这双微虽然都还不错,但不能侵蚀太多我生活。世界广袤,是中国人就转转。

  • Expo Keith Haring 2013 Paris

    Expo Keith Haring 2013 Paris

    凯斯·哈林(Keith Haring)的作品展在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进行中,凯斯年仅31岁,是80年代美国著名街头绘画艺术家。作品构成以粗轮廓线,空心的抽象人物、动物为主,构图简单却深表寓意,最具特点的是吠叫的狗,跪趴着的小人等。

    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为8大块:个人对抗国家,资本主义,公共场所的作品,宗教,媒体,种族歧视,生态灭绝、核威胁和末日,性、艾滋和死亡。

    个人对抗国家

    凯斯·哈林坚持每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个性和自由,他的早期作品中表现出了对国家权力的反对,如《被狗吠的涂鸦艺术家》、《被四只巨手撕裂的人》,还有《被打的人折断了木棍》。哈林表明像机器一样行动的任何一人只是用十字标记的目标而已。他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谴责由国家分配的、千篇一律的机构和那些忘记了自己个性的人。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对政府的反抗来传递他对国家个人监管机构挑战的信息。

    Keith Haring

    资本主义

    凯斯·哈林反对不受约束的消费,同时针对资本主义和消费社会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也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反抗美国和美元的霸权主义。

    哈林欣赏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引入了米老鼠的形象。1986年,受沃霍尔的鼓励,哈林开始在百老汇的一家自己设计的商店中以商品(T恤,帽子…)的形式出售的他作品中的形象,想让珍贵的艺术能让所有的人了解。

    Capitalisme - Keith Haring

    公共场所的作品

    在1978年,凯斯哈林安置在纽约后,他开始在公共场合的进行艺术创作。他将报纸的头条文字复印并重新组合来制作海报,并张贴在报亭或者灯箱上。城市里作品的巅峰是在地铁站广告箱里的黑底板上的作品,从1980年到1985年间,超过5000幅粉笔作品,他们既是艺术性的,也是一个政治行为:制造一个所有人都能看到的给所有人的作品。

    Espace publique - Keith Haring

     

    宗教

    凯斯·哈林成长与一个传统的宗教家庭,因此看待历史带着客观,评价的眼光,特别是对于殖民和宗教的历史。

    他认为,“许多邪恶的事情发生,切总以良好的名义执行(宗教、假先知、艺术家、政客、商人)。”

    在他的绘画中,是十字架插入人的身体和粘在人的大脑。哈林在他较晚的作品中展现了一些戏剧性的场景,如教堂和教条被谴责为对社会和个人有害。虽然,他反对所有的“宗教控制”,但他尊重个人信仰。

    Religion - Keith Haring

    媒体

    在凯斯·哈林早起的作品中,他曾多次呼吁注意新型科技(电视或电脑)代替我们真实生活的威胁。他担心科技霸权将会威胁到衡量创造和个性。

    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他画了一些屏幕,在屏幕中是一些核爆炸、耶稣遗体和米老鼠,电视和电脑屏幕在他的绘画中常常被用来替代大脑。

    Mass Media - Keith Haring

    种族歧视

    凯斯·哈林对历史也非常关注。他特别反感压迫和种族歧视(历史上的殖民统治、越南战争)。“坏”的白人对他来说表现为哄抢、压迫、奴隶制度和贫穷的根源。当他到达纽约时,他着迷于不同的人群,他常常会遇到少数民族并被他们吸引。在整个哈林的政治生涯中,他经常以艺术创作来攻击社会问题。

    Racisme - Keith Haring

     

    生态灭绝、核威胁和末日

    哈林致力于寻找所有能保护和拯救地球的行为。这是做为一名生态学家活动的时期。他坚持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必须责任。“我们知道‘人类’将决定地球的将来。我们有摧毁他或者创造他的能力。”他的承诺于1982年6月12日在一次反核的游行中得到体现,当日他用自己的钱发放了数千份海报。在1988年,他参观了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之后,他新一轮描述核战威胁的作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Ecocide, menace nucleaire et apocalypse - Keith Haring

    性、艾滋和死亡。

    当他到纽约学习的时候,他完全接受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 他开始了是无忌惮的性生活,因此关于性的内容也常常出现在他的日记和作品中。当1980年艾滋病毒传播时,抗艾滋变成了他个人的战争,从1985年,他的以艾滋为主题的作品出现了,如在他的自画像中,脸上出现了红点点。他开始制作关于“有保护的性行为”的海报,以便于告知大家这种疫情。在1980年大家都不提这个疫情的年代,一副海报《沉默=死亡》透露出这些信息,这起到让人们了解疫情的作用。最后他个人也感染了病毒(1988年),于1990年2月16日在纽约辞世。

    Sida - Keith Haring

    no images were found

     

  • 花语:爱的喜悦

    花语:爱的喜悦

    红色郁金香花语,爱的喜悦

  • 《哭摩》陆小曼

    《哭摩》陆小曼

    我深信世界上怕没有可以描写得出我现在心中如何悲痛的一支笔,不要说我自己这支轻易也不能动的一支。可是除此我更无可以泄我满怀伤怨的心的机会了,我希望摩的灵魂也来帮我一帮,苍天给我这一霹雳直打得我满身麻木得连哭都哭不出,浑身只是一阵阵的麻木。几日的昏沉直到今天才醒过来,知道你是真的与我永别了。摩!漫说是你,就怕是苍天也不能知道我现在心中是如何的疼痛,如何的悲伤!从前听人说起“心痛”我老笑他们虚伪,我想人的心怎会觉得痛,这不过说说好听而已,谁知道我今天才真的尝着这一阵阵心中绞痛似的味儿了。你知道么?曾记得当初我只要稍有不适即有你声声的在旁慰问,咳,如今我即使是痛死也再没有你来低声下气的慰问了。摩,你是不是真的忍心永远的抛弃我了么?你从前不是说你我最后的呼吸也须要连在一起才不负你我相爱之情么?你为甚么不早些告诉我是要飞去呢?直到如今我还是不信你真的是飞了,我还是在这儿天天盼着你回来陪我呢,你快点将未了的事情办一下,来同我一同去到云外去优游去罢,你不要一个人在外逍遥,忘记了闺中还有我等着呢!

    这不是做梦么?生龙活虎似的你倒先我而去,留着一个病恹恹的我单独与这满是荆棘的前途来奋斗。志摩,这不是太惨了么?我还留恋些甚么?可是回头看看我那苍苍白发的老娘,我不由一阵阵只是心酸,也不敢再羡你的清闲爱你的优游了,我再哪有这勇气,去看她这个垂死的人而与你双双飞进这云天里去围绕着灿烂的明星跳跃,忘却人间有忧愁有痛苦像只没有牵挂的梅花鸟。这类的清福怕我还没有缘去享受!

    我知道我在尘世间的罪还未满,尚有许多的痛苦与罪孽还等着我去忍受呢。我现在惟一的希望是你倘能在个深沉的黑夜里,静静凄凄地放轻了脚步走到我的枕边给我些无声的私语让我在梦魂中知道你!我的大大是回家来探望你那忘不了你的爱来了,那时间,我决不张惶!你不要慌,没人会来惊扰我们的。多少你总得让我再见一见你那可爱的脸我才有勇气往下过这寂寞的岁月。你来罢,摩!我在等着你呢。

    事到如今我一点也不怨,怨谁好?恨谁好?你我五年的相聚只是幻影,不怪你忍心去,只怪我无福留,我是太薄命了,十年来受尽千般的精神痛苦,万样的心灵摧残,直将我这颗心打得破碎得不可收拾,今天才真变了死灰的了,也再不会发出怎样的光彩了。好在人生的刺激与柔情我也曾尝味,我也曾容忍过了。现在又受到了人生最可怕的死别。不死也不免是朵憔悴的花瓣再见不着阳光晒也不见甘露漫了。从此我再不能知道世间有我的笑声了。

    经过了许多的波折与艰难才达到了结合的日子,你我那时快乐直忘记了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也忘记了世界上有忧愁二字,快活的日子过得与飞一般快,谁知道不久我们又走进忧城。病魔不断地来缠着我。它带着一切的烦恼,许多的痛苦,那时间我身体上受到了不可言语的沉痛,你精神上也无端的沉入忧闷。我知道你见我病身呻吟,转侧床第,你心坎里有说不出的怜惜,满肠中有无限的伤感。你曾慰我,我却无从使你再有安逸的日子。摩,你为我荒废了你的诗意,失却了你的文兴,受着一般人的笑骂,我也只是在旁默然自恨,再没有法子使你像从前的欢笑。谁知你不顾一切的还是成天的安慰我,叫我不要因为生些病就看得前途只是黑暗,有你永远在我身边不要再怕一切无谓的闲论。我就听着你静心平气的养,只盼着天可怜我们几年的奋斗,给我们一个安逸的将来。谁知道如今一切都是幻影,我们的梦再也不能实现了,早知有今日何必当初你用尽心血地将我抚养呢?让我前年病死了,不是痛快得多么?你常说天无绝人之路,守着好了,哪知天竟绝人如此,哪里还有我平坦走着的道儿?这不是命么?还说甚么?摩,不是我到今天还在怨你,你爱我,你不该轻身,我为你坐飞机吵闹不知几次,你还是忘了我的一切的叮咛,瞒着我独自地飞上天去了。

    完了,完了,从此我再也听不到你那叽咕小语了,我心里的悲痛你知道么?我的破碎的心留着你来补呢,你知道么?唉,你的灵魂也有时归来见我么?那天晚上我在朦胧中见着你往我身边跑,只是那一霎眼的就不见了,等我跳着、叫着你,也再不见一些模糊的影子了。咳,你叫我从此怎样度此孤单的日月呢?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响,苍天如何给我这样惨酷的刑罚呢!从此我再不信有天道,有人心,我恨这世界,我恨天,恨地,我一切都恨。我恨他们为甚么抢了我的你去,生生的将我们两颗碰在一起的心离了开去,从此叫我无处去摸我那一半热血未干的心。你看,我这一半还是不断地流着鲜红的血,流得满身只成了个血人。这伤痕除了那一半的心血来补,还有甚么法子不叫她不滴滴的直流呢?痛死了有谁知道?终有一天流完了血自己就枯萎了。若是有时候你清风一阵的吹回来见着我成天为你滴血的一颗心,不知道又要如何的怜惜如何的张惶呢。我知道你又看着两个小猫似眼珠儿乱叫乱叫着。我希望你叫高声些,让我好听得见,你知道我现在只是一阵阵糊涂,有时人家大声地叫着我,我还是东张西望不知声音是何处来的呢。大大,若是我正在接近着梦边,你也不要怕扰了我的梦魂像平常似的不敢惊动我,你知道我再不会骂你了,就是你扰我不睡,我也不敢再怨了,因为我只要再能得到你一次的扰,我就可以责问他们因何骗我说你不再回来,让他们看着我的摩还是丢不了我,乖乖的又回来陪伴着我了,这一回我可一定紧紧的搂抱你再不能叫你飞出我的怀抱了。天呀!可怜我,再让你回来一次吧!我没有得罪你,为甚么罚我呢?摩!我这儿叫你呢,我喉咙里叫得直要冒血了,你难道还没有听见么?直叫到铁树开花,枯木发声我还是忍心等着,你一天不回来,我一天的叫,等着我哪天没有了气我才甘心地丢开这惟一的希望。

    你这一走不单是碎了我的心,也收了不少朋友伤感的痛泪。这一下真使人们感觉到人世的可怕,世道的险恶,没有多少日子竟会将一个最纯白最天真不可多见的人收了去,与人世永诀。在你也许到了天堂,在那儿还一样过你的欢乐的日子,可是你将我从此就断送了。你以前不是说要我清风似的常在你的左右么?好,现在倒是你先化着一阵清风飞去天边了,我盼你有时也吹回来帮着我做些未了的事情,只要你有耐心的话,最好是等着我将人世的事办完了同着你一同化风飞去,让朋友们永远只听见我们的风声而不见我们的人影,在黑暗里我们好永远逍遥自在的飞舞。

    我真不明白你我在佛经上是怎样一种因果,既有缘相聚又因何中途分散,难道说这也有一定的定数么?记得我在北平的时候,那时还没有认识你,我是成天的过着那忍泪假笑的生活。我对人老含着一片至诚纯白的心而结果反遭不少人的讥诮,竟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能明白我,能看透我的。一个人遭着不可言语的痛苦,当然地不由生出厌世之心,所以我一天天地只是藏起了我的真实的心而拿一个虚伪的心来对付这混浊的社会,也不再希望有人来能真真的认识我明白我,甘心愿意从此自相摧残的快快了此残生,谁知道就在那时会遇见了你,真如同在黑暗里见着了一线光明,遂死的人又兑了一口气,生命从此转了一个方向。摩摩,你的明白我,真算是透彻极了,你好像是成天钻在我的心房里似的,直到现在还只是你一个人是真还懂得我的。我记得我每遭人辱骂的时候你老是百般的安慰我,使我不得不对你生出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我老说,有你,我还怕谁骂;你也常说,只要我明白你,你的人是我一个人的,你又为甚么要去顾虑别人的批评呢?所以我哪怕成天受着病魔的缠绕也再不敢有所怨恨的了。我只是对你满心的歉意,因为我们理想中的生活全被我的病魔来打破,连累着你成天也过那愁闷的日子。可是两年来我从来未见你有一些怨恨,也不见你因此对我稍有冷淡之意。也难怪文伯要说,你对我的爱是Come and true的了。我只怨我真是无以对你,这,我只好报之于将来了。

    我现在不顾一切往着这满是荆棘的道路上走去,去寻一点真实的发展,你不是常怨我跟你几年没有受着一些你的诗意的陶熔么?我也实在惭愧,真也辜负你一片至诚的心了,我本来一百个放心,以为有你永久在我身边,还怕将来没有一个成功么?谁知现在我只得独自奋斗,再不能得你一些相助了,可是我若能单独撞出一条光明的大路也不负你爱我的心了,愿你的灵魂在冥冥中给我一点勇气,让我在这生命的道上不感受到孤立的恐慌。我现在很决心的答应你从此再不张着眼睛做梦躺在床上乱讲,病魔也得最后与它决斗一下,不是它生便是我倒,我一定做一个你一向希望我所能成的一种人。我决心做人,我决心做一点认真的事业,虽然我头顶只见乌云,地下满是黑影,可是我还记得你常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力”。一个人决不能让悲观的慢性病侵蚀人的精神,让厌世的恶质染黑人的血液。我此后决不再病(你非暗中保护不可),我只叫我的心从此麻木,不再问世界有恋情,人们有欢娱。我早打发我的心,我的灵魂去追随你的左右,像一朵水莲花拥扶着你往白云深处去缭绕,决不回头偷看尘间的作为,留下我的躯壳同生命来奋斗。到战胜的那一天,我盼你带着悠悠的乐声从一团彩云里脚踏莲花瓣来接我同去永久的相守,过吾们理想中的岁月。

    一转眼,你已经离开了我一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我也不知道是怎样过来的,朋友们跑来安慰我,我也不知道是说甚么好。虽然决心不生病,谁知一直到现在也没有离开过我一天。摩摩,我虽然下了天大的决心,想与你争一口气,可是叫我怎生受得了每天每时的悲念你的一阵阵心肺的绞痛。到现在有时想哭,眼泪干得流不出一点;要叫,喉中疼得发不出声。虽然他们成天的逼我一碗碗的苦水,也难以补得我心头的悲痛,怕的是我恹恹的病体再受不了那岁月的摧残。我的爱,你叫我怎样忍受没有你在我身边的孤单。你那幽默的灵魂为甚么这些日子也不给我一些声响?我晚间有时也叫了他们走开,房间不让有一点声音,盼你在人静时给我一些声响,叫我知道你的灵魂是常常环绕着我,也好叫我在茫茫前途感觉到一点生趣,不然怕死也难以支持下去了。摩!大大!求你显一显灵罢,你难道忍心真的从此不再同我说一句话了么?不要这样的苛酷了罢!你看,我这孤单一人影从此怎样去撞这艰难的世界?难道你看了不心痛么?你爱我的心还存在么?你为甚么不响?大!你真的不响了么?

  •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于2013年4月8日早晨因中风去世,享年87岁。她的发言人蒂姆·贝尔说,她去世时“很平静”。玛格丽特·撒切尔1925年10月13日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格兰瑟姆市。1943年,玛格丽特·撒切尔进入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女子学院攻读化学。大学时代参加保守党,并担任牛津大学保守党协会主席。1959年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1975年2月当选为保守党领袖。1979年5月大选获胜,出任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3年6月和1987年6月连任首相。1990年11月辞去首相职务。1992年6月被封为终身贵族。

  • 傍晚巴黎

    傍晚巴黎

    巴黎美丽的傍晚,今天天气很棒,傍晚的景色超美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离开这了。

    20130418-023223.jpg

    20130418-023238.jpg

    20130418-023254.jpg

  • 了解摄影发展史:十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流派

    了解摄影发展史:十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流派

    转自摄影 http://sheying.sioe.cn/zhishi/7136.html

    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一、绘画主义摄影
    二、印象派摄影
    三、写实摄影
    四、自然主义摄影
    五、纯粹派摄影
    六、新即物主义摄影
    七、堪的派摄影
    八、达达派摄影
    九、超现实主义摄影
    十、抽象摄影
    十一、主观主义摄影

    一、绘画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 “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无疑,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前进。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两种生活方式》O.G.雷兰德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艺术的修养。”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现实生活,加上摄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们审美趣味的不断发展,最终为“自然主义”所冲击。尽管这样,今天的摄影艺术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这一流派的主要摄影家和作品有:普莱期(?-1896)的《男爵之宴》、《鲁宾逊漂流记》、《宝塔情景》;罗宾林的《当一天工作完了的时候》、《秋天》、《两个小姑娘》、《弥留》、《拿着毒药瓶的朱丽叶》、《黎明和落日》;雷兰德的《伊菲吉尼亚》、《优迪特与荷罗佛尼斯》、J.M.卡梅隆夫人《无题》等等。

    二、印象派摄影

    1889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该流派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开始,他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随着“溴化银洗相法”和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像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1900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像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称之为“仿画派”。可以说它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

    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其著名摄影家有杜马希(?-1937)、普约(1857-1933)、邱恩 (1866-1944)、瓦采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杜尔柯夫(1848-1918)、埃夫尔特(1874-1948)、米尊内(1870-1943)、辛吞(1863-1908)、奇里(1861-1947)等。

    三、写实摄影


    《纺织女童工》 路易斯·海因

    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它种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自由战士的倒下》 罗伯特·卡帕


    《自由战士的倒下》 罗伯特·卡帕

    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著名写实摄影大师路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

    可见,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都取自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写实摄影作品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杰克逊的黄石奇观。1870年以后,写实摄影渐趋成熟,开始把镜头转向社会,转向生活。如当时的摄影家巴纳多博士就拍摄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震动了人们。


    《诺曼底登陆》 罗伯特·卡帕

    由于写实摄影作品具有巨大的认识作用和非凡的感染力,所以逐渐在新闻领域中占据了自己的地位。九十年代美国摄影家雅谷布·里斯关于纽约贫民窟生活的那些作品,就是这方面的奠基之作。

    随后,写实摄影家人才辈出,作品都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例如英国勃兰德的《拾煤者》、美国R·卡帕的《通敌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法国韦丝的《女孩》等等,不胜枚举。

    四、自然主义摄影

    1889年,摄影家彼得·埃默森鉴于绘画主义创作的弱点,发表了一篇题为《自然主义的摄影》的论文,抨击绘画主义摄影是支离破碎的摄影,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他认为,自然是艺术的开始和终结,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他说,没有一种艺术比摄影更精确、细致、忠实地反映自然,“从感情上和心理上来说,摄影作品的效果就在于感光材料所记录下来的、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景象。”

    该派另一位大师A·L·帕邱说得更明确“美术应该交给美术家去做,就我们摄影来说,并没有什么可借重美术的,应该从事独立性的创作”。


    《采睡莲》 彼得·埃默森

    由此可见,这种艺术主张,是对绘画主义的反动,它促使人们把摄影从学院派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特点有着促进作用。 这一流派的创作题材,大都是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

    由于自然主义摄影满足于描写现实的表面现实和细节的“绝对”真实,而忽视对现实本质的挖掘和对表面对象的提炼——一句话,不注意艺术创作的典型化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而,它实质上是对现实主义的庸俗化,有时会导致对现实的歪曲。

    这一派著名的摄影家有德威森(1856-1930)、威尔钦逊(1857-1921)、葛尔(?-1906)、搔耶(1856-?)、萨特克利夫(1859-1940)等。

    五、纯粹派摄影

    纯粹派摄影是成熟于二十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1864-1946)。他们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把它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

    总之,该派摄影家刻意追求所谓的“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形、纹、质诸方面,而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的媒介。


    《桑德伯格》 爱德华·史泰钦

    科班1913年送展的《俯瞰纽约》,就是纯粹派中的佳作。摄影家从高处俯瞰纽约某个广场,虽没有任何加工、修饰,但新颖的构图,独特的造型,使人耳目一新。再如爱德华·史泰钦的《桑德伯格》,则是用多次曝光的手法,突破了独幅作品空间、时间的限制,在一个画面中细腻地刻画了诗人情绪的转换、影调的组合和构图的变化,极有韵律感。

    从某个角度说,纯粹派的某些主张和创作是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血儿”,后来则衍变成“新即物主义”。但该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曾促进了人们对摄影特性和表现技巧的探索和研究。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是斯特兰德(1890-?)和Group f62摄影组织中的青年摄影家,如亚丹斯、根令翰等。

    纯粹派后期的作品则向线条、图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发展,其有影响的摄影家是亚博、史丁纳、史脱特文和伊凡思等。

    六、新即物主义摄影

    新即物主义摄影又称“支配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

    例如,摄影家帕邱在1923年拍摄的火车头的回转轴就是用近摄手法,表现了火车头回转轴运转时的状态,由于画面摒弃了其他细部,因而给予观众的视觉印象是强烈的。

    新即物主义的理论先驱是斯特兰德,他对即物主义艺术特征作了如下规定:“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他认为,摄影“对生命的表现极强,而且需要观察正确事物的眼睛。为此,并非根据敷衍的过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须运用纯净的摄影术才行。”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创作先驱则是阿杰和史泰钦。而实际创始者为上面提到的帕邱。

    帕邱反对摄影依赖于绘画,他强调摄影艺术必须依靠摄影的自身特性,认为摄影的审美价值隐藏在自身的特性里,只有充分发挥摄影的自身特性才能创造出美,他说:“绘画应该随便由画家去画,只有根据固有的特质,才能创造出可以自立的摄影,没有任何东西是从绘画借用的”。

    新即物主义摄影家的功绩是促使人们对摄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性的虚幻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细部物质表面结构的描写,为后来的抽象主义摄影提供了萌发的土壤。

    1925年前后出现了大口径的小型照相机,新即物主义的表现领域因此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作品。

    新即物主义的著名摄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尔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亚当斯(?-1902)等。

    七、超现实主义摄影

    超现实主义摄影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兴起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这一流派有着较为严谨的艺术纲领和艺术理论。他们认为,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表现现实世界是古典艺术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务,而现代艺术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讨过的那部分人类的“心灵世界”。因而,人类的下意识活动、偶然的灵感、心理变态和梦幻便成了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家们刻意表现的对象。

    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也象达达派摄影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画面上将景象加以堆砌、拼凑、改组,把具体的细部表现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

    该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摄影家丝顿和美国的布留奎尔(1880-1945)。真正完成者为英国舞台摄影家马可宾(1905-?),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把”超现实”的虚和现实中的实揉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既虚幻又实在的境界。例如,他在1946年创作的《马可宾的自画像》就是一幅很典型的超现实作品,它是运用四次曝光的手法拍摄出来的:一次正面,两次侧面和一次一只眼睛。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有从事超现实主义集锦照片的画家帕尔汗、变形人体摄影家布兰特、肖像兼宣传摄影家卡逊以及布鲁门塔尔、洛林、哈尔斯曼、赖依等。

    八、抽象摄影

    抽象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摄影家否定造型艺术是以可审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的这一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

    初期,用无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摄体”的细部纹理和丰富影调,制作成仅表现其形状的“光图画”。后来发展到或运用光线,或剪辑集锦,或中途曝光,或拍摄时震动照相机使被摄体形象在底片中的结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改变被摄物体的原有形态和空间结构,力图使用所谓形式、影调(色彩)和素材的“绝对抽象的语言”,使被摄物体转变成某种不能辨认为何物的线条、斑点和形状的结合体,以表现该派艺术家奉为圭臬的所谓人类最真实、最有本质力量的潜意识世界。在作品中,被摄物体只不过是被艺术家借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自身想象和个性“旋律”的音符。

    抽象摄影的发轫者为泰尔博(1800-1877)。开始时,作品画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认性。至1917年摄影家科班(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摄的《波尔多画报》就已完全不可辨认了。

    1922年,匈牙利抽象画家莫荷利纳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并从理论上予以确立。

    随后,抽象画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引进了显微摄影和X光摄影,从而大大扩大了抽象派摄影的表现范围,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语言,建立了自己的艺术体系,并风行于欧美等国。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除文中已提及的外,尚有史格特、芬宁格、安真兰特、佛莱泰、温隙斯特、格连巴晤、夏德和布留奎尔等。

    九、堪的派摄影

    堪的派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反对绘画主义摄影的一大摄影流派。

    这一流派的摄影家主张尊重摄影自身特性,强调真实、自然,主张拍摄时不摆布、不干涉对象,提倡抓取自然状态下被摄对象的瞬间情态。法国著名的“堪的”派摄影家卡蒂·布列松说过:“对我来说,摄影就是在一瞬间里及时地把某一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切地表达这一事件的精确组织形式纪录下来”。因而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客观、真实、自然、亲切、随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

    “堪的”派中的摄影家,就其美学思想和创作倾向而言,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虽然他们都崇尚人性世态的表现,且大部分都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但有的为自然主义者,有的为写实主义者。

    该流派的催生作品是1893年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斯迪格的《纽约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则是德国的摄影家埃利克·沙乐门博士。他用小型相机在一次德法总理举行的夜间会议结束时拍摄的《罗马政治会议》,由于其生动、真实、朴实、自然,而成为该流派名垂摄影史的经典作品。

    在摄影美学上,他们认为“以摄影的基本特点为基础的照片,是画家或蚀刻家所无法模仿的,它具有自己的不可分割的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力,甚至是用其他媒介不可能表现出来的特性”。其次,对客观事物的表现,他们重视和强调独创性,说:“(摄影家要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世界,不要通过别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这正是区分照片是平庸还是高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的标准”。

    该派著名的摄影家有美国的托马斯·道韦尔·麦阿沃依、英国的茜莉特·摩戴尔、法国的维克托·哈夫门,以及路易斯·达尔·沃尔夫、彼得·斯塔克彼尔·布鲁维奇等等。

    十、“达达派”摄影

    “达达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想。“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语汇。因为达达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宣称艺术和美学无缘,主张“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戏谑,因而人们把该艺术流派称为“达达派”。

    在这种艺术思潮影响下,摄影艺术领域中也产生了“达达派”。著名摄影家哈尔斯曼创作过一幅《蒙娜丽莎》,她那双丰满的手在这里不仅青筋暴突、汁毛丛生,而且还塞满了钞票。真可谓荒诞无稽,不伦不类。

    达达派摄影艺术家的创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例如《丽达和天鹅》把一个美丽的希腊神话故事,处理成某种晦涩怪诞、不可捉摸的图象与线条的组合。在画面中,可视形象已不再以其自身的意义存在,而只是某种意念的构成元素。还有人用剪辑的手段,使尼亚加拉大瀑布涌向纽约,制造了一个荒谬的世界末日的凄凉景象。

    由于达达派摄影艺术作品不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1924年以后就逐渐受到有较明确、完整的艺术理论和纲领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冲击。但其影响仍可在以后出现的现代派摄影艺术中窥见。

    达达派的著名摄影家有菲利普哈尔斯曼、摩根、拉茨罗摩荷利纳基和利斯特基等。

    十一、主观主义摄影

    主观主义摄影是一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比抽象派摄影更为“抽象”的摄影艺术流派,所以又称作“战后派”。

    它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其创始人是德国摄影家奥特·斯坦内特。他认为,“摄影本来具有发挥自己能力的宽阔领域,也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作用。但目前却成了一种机械的写实主义。”他于是提出了摄影艺术主观化的艺术主张。极力主张摄影艺术的终极应该是提示摄影家自身的某些朦胧意念和表现不可言传的内心状态和下意识活动。”主观摄影就是人格化、个性化的摄影”。这便是该流派的艺术纲领。

    主观摄影的艺术家们极度强调自己的创造个性,蔑视一切已有艺术法则和审美标准。该派理论家公开表示:“主观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试验性的图像艺术,而且是一种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创造性艺术”。“我们可以任意使用技术手段去创造照片。”其特点是:

    1. 画面有“具象”和“抽象”两种,不论何种造型形式,自我意念的表现是其最终目的。画面中的一切只不过是摄影家表现自我的“载体”而已。
    2. 充分利用镜头的透视特性,把被摄体从现实中“剥离”出来,“移”到画面上去,——使用镜头的某些光学性能,把客观的物体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意念的“物化体”,从而在画面中组合创造出自己的“世界”。而这世界往往是荒诞、神秘的,或者是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的。
    3. 利用近摄手段清晰而又强烈地强化和突出表现物体的某一细部形态。
    4. 运用暗房技法,把被摄对象原有的丰富影调简化,将自然、平凡的关系转换成强烈的视觉关系。
    5. 利用曝光手段(如多次曝光、连续闪光),使被摄体从时间概念中分离出来,能动地把时间概念和空间位置加以调换。

    其著名的摄影家除奥特·斯坦内特以外,还有杰·施莫尔、肖·范欧坎、兰·佩恩、莫·弗克尔特、本章光郎和崛内初太郎等。

  • 电影《云图》

    电影《云图》

    看过《云图》:由6个小故事穿插组成的电影。每个故事来自不同的时期,其中的人物都受前一个故事人物所留作品的影响,形成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而走出了他们面对的困境。我想这也是本片的思想,《云图》也如剧中的作品一样恢弘、激励人心,而读者变成了我们,精神靠我们去传递。

  • 巴黎街边的巴士

    巴黎街边的巴士

    某日踩街的时候发现,这辆巴士停在14区,车身上的图案非常漂亮,具体地址21 Rue Froidevaux, Paris 14e

    —补充内容—

    这辆名为Busabri的车出现于2009年4月7日下午18点30在巴黎14区的26 avenue de l’Observatoire,它由法国LES ENFANTS DU CANAL协会提供,并由l’atelier Intégral Ruedi Baur Paris设计的一辆接待流浪汉的移动房子。

    BUSABRI里配置了基本的餐饮医疗功能提供给流浪汉一处休息的地儿,并且每周还有心理医生会到这里给他们做指导,支持他们,鼓励他们!